安评造假“水很深” 遏制乱象须寻根

安评造假“水很深” 遏制乱象须寻根

 

全国安全评价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整治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媒体陆续曝光了多家安评机构炮制虚假安全报告的情况,这一方面反映了一线执法人员工作的细致严谨,另一方面反映出安评机构造假行为的隐蔽性、复杂性。

针对安评机构造假,各地大多采取了针对性措施:山西省经过仔细查证后将两家安评机构拉入“黑名单”;安徽省在通报2020年度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监督评审情况时,详细指出安评机构目前存在的问题;辽宁省采取了“互联网+监管”方式……由此可见,各地在开展专项整治时,不仅注重结果导向,而且注重过程控制——深挖本质追根溯源,敢于执法动真碰硬。

笔者认为,若想让安评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整治收到预期效果,必须坚持这种深挖细究的工作作风。原因有二:

其一,各地还未摸透各家机构的底细。据统计,全国目前有500余家安评机构,其中安评机构不满10家的有福建、江西、广西、海南、重庆、甘肃、青海和宁夏八个省份,安评机构超过30家的有北京、河北、江苏、山东、广东、四川和陕西七个省份。若以一家安评机构一年出具30份评价报告计算,各地需检查的内容相差巨大。各地安全评价机构数量不一、需出具的评价报告等数量不一、涉及的评价项目范围不一……导致各地专项整治行动的难度不一。

而从媒体曝光的情形来看,不法安评机构的违法行为往往十分隐蔽,虚假资质报告、违法执业行为方面内容或是体现在厚厚一摞报告中的一页,或是体现在不起眼儿的一行记录里,需要执法人员用耐心、恒心、公心才能梳理和分析出来,发现这些蛛丝马迹。

从目前检查情况来看,部分不法安评机构在各地开设的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打着“技术服务”的旗号揽财,却罔顾安全红线。例如,内蒙古吉安劳动安全评价有限责任公司这家评价机构,时而在广西、云南和安徽上演金蝉脱壳,时而闻风注销。当然,这家评价机构最终未能逃脱桂、滇、皖三地的处罚。这靠的是执法人员的定心凝思、仔细搜寻,厘清了这些公司和安评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脉络,同时运用好法律武器,将其绳之以法。

其二,安评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整治是集中攻坚,但意在长效。集中攻坚体现在,时间紧任务重。今年4月,应急管理部党委会议提出,在深入调研、听取意见基础上,规范完善涉企安全执法服务、全面清理行业协会违规收费、铁腕治理安评机构造假等要求。目前,按照安评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整治工作部署要求,各地已完成自查自改的阶段性任务,相继迈入集中检查阶段,集中开展对安评机构、安全评价人员和相关生产经营单位的检查与执法工作。长效体现在,按照应急管理部办公厅下发的《安全评价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整治方案》,后期这项工作还将为安全评价行业的发展提供监管执法决策依据和相关立法参考。

由此可见,专项整治虽然明确了时间节点,但是规范安全评价机构执业行为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形成涓涓细流,持续显效。各地必须从细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抽丝剥茧寻根源,以点带面看整体,从根本上解决安全评价造假等问题。

截至7月上旬,全国各地检查发现安评机构一般违法行为867项、重大违法行为7项,共计罚款74.54万元。专项整治初见成效。阶段性成果一方面给了各地继续净化安全评价行业生态的信心,另一方面提醒各地继续发挥深挖细究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条线索、每次执法、每次处罚,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和合作,学深学透安全评价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最大限度地发现并打击安评机构的不法行为。

作者:储小安